公司动态

知识科普:被称为 “中药三宝”的阿胶,究竟是什么?

2022-10-20 Amalee 363

阿胶的大名,几乎所有国人都听过。

这种神奇的琥珀色胶块,与人参、鹿茸并称 “中药三宝”,素来是国人心目中的滋补圣品,但许多人却未必知晓,它到底是啥。


1.jpg

源于驴皮的“上品中药”

阿胶,又叫傅致胶、盆覆胶,它还有个特别直白的别名——驴皮胶。

顾名思义,阿胶就是驴皮熬制的中药材。现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(2015版)中解释,阿胶为马科动物驴的干燥皮或鲜皮经煎煮、浓缩而成的固体胶块。

阿胶的应用,源远流长。据史料考证,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。《神农本草经》称之为“上品”,谓其“味甘、平,久服轻身益气”。

而它之所以能冠绝四方,还与一座城、一口井密不可分。

南北朝时期,医药家陶弘景在《本草经集注》中载:“阿胶,出东阿,故曰阿胶。”由此可见,阿胶因其产地东阿而得名。

又有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中说东阿:“大城西侧皋上有大井,其巨若轮,岁尝煮胶以贡天府,本草所谓阿胶也。”是以,阿胶得名也与阿井有关。


2.jpg

为何偏偏是驴皮?

那么,历史上的阿胶都是“驴皮”制造的吗?非也!

事实上,早期药用胶的制作原料十分多样化,并非一开始就用驴皮。而且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,都是以牛皮为主。

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对此也有总结:“凡造诸胶用竿牛、水牛、驴皮者为上;猪、马、骡、驼皮者次之;旧皮、鞋履等物者为下。”

那为什么后世会选用驴皮作为阿胶原料呢?这与五代至宋朝实行的“牛皮之禁”不无关系。

牛皮在古代有极大的军事用途(制造甲胄、熬制弓箭用胶等),在战乱频繁的唐宋之交更是供不应求。为了保障牛皮尽可能多地用于军事,官府遂下令严控牛皮民间买卖,统一由政府买断。

如清末李剑农《宋元明经济史稿》记载:“五代时以牛革筋角为制造衣甲军器所需要,皆严禁出境。农民牛死,非经官验视,不得解剥,其革筋角皆输于官。”

到了后期,人民甚至可以将牛皮作为赋税上缴。由此,牛皮成了稀缺的原料。而驴皮比较薄,不适合军用,就这样它成了“正宗”的阿胶原料并沿袭下来。

如今,牛皮熬制的胶以“黄明胶”称之,而阿胶则专指驴皮胶。

3.jpg

曾为贵族专属,普通人难得

在清代之前,阿胶一直是宫廷贵重之进贡礼品,享用者多为达官贵人。

唐代《元和郡县志》就提到,太宗李世民曾派遣大将尉迟恭光临东阿县,封存阿井,宣布自此之后当地闲杂人等一律不得私启井封,制造阿胶,否则杀无赦。只有官家才可以“启封而取水”“熬胶进贡”。因此,阿胶又有“贡阿胶”“贡胶”的别称。

明清两代,阿胶更是以滋补与疗效名震天下,尤其受到皇室的欢迎。

相传慈禧为懿嫔时患有“血症”,几经御医治疗却终不见疗效。此时,家居东阿县的官员上书推荐了一批阿胶,慈禧服用后血止病愈,并顺利产下一个男婴,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。慈禧因此对阿胶情有独钟,终身服用,至年老时容颜仍不曾改变几分。

《清宫叙闻》载:“西太后爱食胡桃阿胶膏,故年老皮肤滑润。”


4.jpg

如今被列入“非遗”,声名远扬

步入现代,阿胶并未沉寂,身上的光环越加耀眼。

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发展,加之各种新工艺日新月异,使得阿胶的产业规模得到迅速提升,成为中药大品种范围。曾经的稀罕物,也变得唾手可得了!

与此同时,中国最大的阿胶生产企业——东阿阿胶,还不遗余力地倡导阿胶“价值回归”。

“明代的时候阿胶要卖到每斤3两多银子,折算到现在,相当于每市斤4000~6000元呢!”有“东阿阿胶内部人士”如是说。

在各种加持之下,东阿阿胶开始了它的腾飞之路,零售价从原先的每公斤80元一度涨到6000多元,成为中国零售品涨价之王。

2008年,东阿阿胶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东阿阿胶更被认定为国家级保密工艺。

至此,阿胶誉满全球。

5.jpg

阿胶是怎么炼成的?

阿胶的制作工艺堪称烦琐,现行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(2015版)中记有详细的制法:将驴皮浸泡去毛,切块洗净,分次水煎,滤过,合并滤液,浓缩(可分别加适量黄酒、冰糖、豆油)至稠膏状,冷凝,切块,晾干即得。

整个过程需要至少上百道工序,历时40~60天才能完成。